颅骨良性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检查方法与征象【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颅骨良性肿瘤常见生长在颅盖部,多数起源于外板,向外生长,亦有少数起源于板障与内板者,而出现颅内压增高与脑的局灶症状。
常见的颅骨良性肿瘤有:骨瘤,血管瘤,胚胎性颅骨肿瘤,软骨瘤,巨细胞瘤,动脉瘤性骨囊肿,脂肪瘤等。
骨瘤是良性而生长缓慢的成骨细胞肿瘤,有三种病理类型即:致密型、松质骨型和纤维型。CT或MRI上显示明确的团块状病变,中央部位不同程度地含有多种组织,对象相邻软组织没有影响,不浸润周围骨质,邻近骨髓腔也没有改变,根据肿瘤的类型不同,MRI显示为脂肪(骨髓脂肪)和纤维混杂信号,骨扫描为“热结节”。
对于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究竟是先天性畸形还是真正的肿瘤仍未有定论,骨内血管瘤相比淋巴管瘤更为常见。根据血管瘤的主要血管组成,可以将其分成: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性血管瘤或静脉性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在头顶部常见,它是一类缓慢增大的肿物,在其布满内皮细胞的窦状隙内充满了血液,肿瘤内可见骨小梁,据报道,这是针对肿瘤生长骨的重建反应。毛细血管瘤是由多个毛细血管丛组成。而静脉血管瘤则是由管壁增厚的静脉管道组成。
头颅X线检查血管瘤可表现为蜂窝状的透光区域为小梁形式,有小部分病例可以见到典型的“日光放射现象”,骨内血管瘤在MRI的T1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在CT或MRI上毛细血管瘤表现为密度或信号均匀,有不同侵袭性的软组织团块,常常来自骨外,它们可以充满与之相邻的组织分隔,包括骨。
软骨瘤是骨骼系统中很常见的良性囊肿,通常是来自于软骨内骨化所形成的骨质。它们可来自脉络丛、硬脑膜、或是蛛网膜而位于颅内的腔隙内,一般认为它们来自起源于颅骨基底部软骨结合部位的静止胚胎组织,组织学显示,软骨瘤由软骨帽和其下得骨性成分构成。
软骨瘤表现为骨性基质,有软组织成分,在CT上表现为中等密度,而在MRIT1加权像上表现多样,常为高信号,小软骨瘤的典型特点是软骨样成分呈帽状覆盖在蕈伞样的软骨基质,而并不侵犯基底的骨质。在MRI上软骨瘤影像学表现多复杂,根据肿瘤内脂肪、纤维组织、血管和矿化的数量多少而有不同。
巨细胞瘤病理上大体标本质地变化较大,从质软的凝胶状到质硬的橡胶状,并合并有瘤内囊性变。光镜下,为血管基质及多面体细胞,偶尔可见多核细胞。肿瘤细胞来源不明但也有小部分病例会发生恶变。
影像学常表现为非特异的溶解性病变,有体积大、单一组织的增强软组织肿物,病变可为多房结构,刺激生成动脉瘤性骨囊肿或甲旁亢性棕色瘤,表现为单房结构时,很难与巨细胞瘤肉芽肿相鉴别。
动脉瘤性骨囊肿是不明起源的良性病变,由被结缔组织和骨小梁分隔的大血管间隙所构成,单纯的动脉瘤性骨囊肿很可能并不是肿瘤、动脉瘤或囊肿,很可能是局部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所引起的。病理上,动脉瘤性骨囊肿由充满血液的薄壁腔隙所构成,腔隙内无正常内皮,并有骨性分隔,有可能见到多核巨细胞,可能有骨性组织团块或纤维组织团块,或两者都有。
影像学表现为膨大、溶解、肥皂泡样的骨质,形成被菲薄但完整的内板和外板所包围的多叶间隙。间隙内容物很少有增强,周围骨质也不会被侵润。血管造影看,大部分动脉瘤性骨囊肿血管丰富,在MRI上显示为多分隔病变,可有液-液平面及血液降解产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