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有哪些常见症状?其定性和定位分别有哪些检查可行?【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2-03-07   浏览量:460

嗜铬细胞瘤为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主要分泌儿茶酚胺。

胚胎期,嗜铬细胞的分布与身体的交感神经节有关,随着胚胎的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嗜铬细胞发生退化,其残余部分形成肾上腺髓质。因此绝大部分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自颈动脉体至盆腔的任何部位,但主要见于脊柱旁交感神经节(以纵隔后为主)和腹主要见于分叉处的主动脉旁器。

根据肿瘤是来自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将副神经节瘤分为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颈动脉体瘤等)及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腹膜后、盆腔及纵隔后的副神经节瘤)。

某些患者可因长期高血压致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或因突发严重高血压而导致危象。

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血压高。对于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玻璃样变性、间质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肾小管萎缩、肾细小动脉狭窄,造成了肾脏既有实质性损害,也有血液供应不足。肾动脉壁的中层粘液性肌纤维增生,形成多数小动脉瘤,使肾小动脉内壁呈串珠样突出,造成肾动脉呈节段性狭窄。非特异性大动脉炎,可引起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而高血压又会造成肾的损害,二者相互促进,会使疾病进一步发展。 

该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儿茶酚胺分泌过量有关,其常见症状和体征如下:

1.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为本症的主要和特征性表现,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典型的阵发性发作常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可达200~300/130~180mmHg,伴剧烈头痛,全身大汗淋漓、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前区和上腹部紧迫感、疼痛感、焦虑、恐惧或有濒死感、皮肤苍白、恶心、呕吐、腹痛或胸痛、视力模糊、复视,严重者可致急性左心衰竭或心脑血管意外。

本病也可发生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甚至休克或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出现。

大量儿茶酚胺可致儿茶酚胺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部分病例可致心肌退行性变、坏死、炎性改变等心肌损害,而发生心衰。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也可致左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2.代谢紊乱

高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而使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可致发热、消瘦。肝糖原分解加速及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而使糖耐量减退,肝糖异生增加。少数可出现低钾血症,也可因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而致高钙血症。

3.其他表现

过多的儿茶酚胺使肠蠕动及张力减弱,故可致便秘、肠扩张、胃肠壁内血管发生增殖性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致肠坏死、出血或穿孔,胆囊收缩减弱,Oddi括约肌张力增强,可致胆汁潴留、胆结石。病情严重而病程长者可致肾衰竭。膀胱内副神经节瘤患者排尿时,可诱发血压升高。在大量肾上腺素作用下血细胞发生重新分布,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多,有时红细胞也可增多。此外,本病可为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EN)的一部分,可伴发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肾上腺腺瘤或增生。

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是建立在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测定的基础上的。

1.尿中儿茶酚胺、香草基杏仁酸、3-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及其总和(TMN)均可升高。

2.血浆儿茶酚胺和DHPG测定:血浆儿茶酚胺值在本病持续或阵发性发作时明显高于正常。

肾上腺CT扫描为定位诊断优选,磁共振显像(MRI)可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结构特征,B超灵敏度虽然不如CT和MRI,不易发现较小的肿瘤,但可用作初步筛查、定位的手段。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造影剂会引起肾损害?造影检查是不是不能做了?

什么是肾癌检查?

得了肾癌,肾是不是就保不住了?哪些方式可以检查我们的肾脏健康?

病例|移植肾EBV阳性的淋巴瘤

什么是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