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哪些检查方法对脑梗死有诊断价值?【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
该病主要由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可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或“血栓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伴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者,但较为少见。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和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情况则较罕见。
3.某些脑梗死病例虽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但却很难找到确切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脑血管痉挛、来源不明的微栓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和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Ⅲ缺乏、纤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释放伴发高凝状态等。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分型
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类
完全性卒中,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严重,进展较迅速,常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进展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6%~43%。
2.依据临床表现特别是神经影像学检查证据分型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表现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椎-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可见意识障碍、四肢瘫和多数脑神经麻痹等呈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征象,甚至发生脑疝,病情危重,有可能危及生命。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也称边缘带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典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亦可源于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灶的动脉坏死使血液漏出或继发出血,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多发性脑梗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同时闭塞引起的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的影像检查征象
1. 头部CT:多数病例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2. 头部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3. 脑血管造影(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烟雾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4.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5.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彩超:可发现局部的斑块及狭窄。强回声及等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导致脑梗死。斑块的性质比斑块的大小及管腔狭窄程度更重要,斑块的厚度比斑块的长度更重要,斑块越厚对血流的影响越大。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