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中浅层静脉炎和深层静脉炎各有哪些表现?有哪些可行的检查方法?【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2-03-03   浏览量:701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深静脉。

血栓性静脉炎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

该病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壁的损伤(由外伤或静脉插管或输入刺激性液体所致)及静脉曲张引起的静脉内血液郁滞。

主要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全身反应少见,下肢静脉的压力升高。静脉造影可显示阻塞的部位和程度。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

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可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深部静脉炎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约1-2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溃疡感染。

血栓性静脉炎有以下的检查方法:

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超声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阳性率非常高,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虽仅有70%,但特异性可达95%。

3.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

4.深静脉造影: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血管堵塞、硬化,并非一朝一夕

心血管疾病检查可以做哪些项目?

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造影各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