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损伤有哪些危害?哪些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2-01-07   浏览量:1584

血管内皮细胞是介于血流和血管壁组织之间的一层单核细胞,可通过自分泌、内分泌、旁分泌三种途径,分泌一系列NO、PGI2、ET-1等血管活性物质,发挥调节血管紧张性、抗血栓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壁炎症反应等功能。

NO是内皮细胞产生非常重要的舒血管因子,由内皮细胞的NO合酶(eNOs)作用于L-精氨酸产生,NO可扩散至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激活鸟氨酸环化酶,介导cGMP调控的血管舒张。同时NO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因此血管内皮若受到一系列有害因素作用,内皮细胞释放的舒血管因子减少,缩血管因子增多,进而打破血管平衡稳态,并可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发生。

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多项研究已证实,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的内皮结构和功能均出现严重受损。

血管内皮损伤与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几乎每例都伴有血管内皮损伤。

研究人员在进行多项病例研究分析以及尸体解剖后,认为是血压的急剧升高损害了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释放的NO量减少,导致NO生物利用度降低,而血管内皮受损使eNOS的作用底物L-精氨酸减少。

血管内皮损伤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其病理基础是脂质在受损的内皮下聚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LDL)可通过多种方式损害L-精氨酸/NO通路,其中RAS系统在损害血管内皮中扮演重要角色。

血管紧张素受体I型(At1R)与活性氧化物释放增多、血管细胞凋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增加、粘附分子和促炎因子增多相关,而高胆固醇可增加At1R密度及At1R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At1R还可增加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的产生等损害血管内皮,At1R拮抗剂明显改善高胆固醇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

另一机制可能与NO合酶内源性竞争性抑制剂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产生有关,血管壁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抑制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使ADMA降解减少。

血管内皮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

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损伤

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失衡可产生“氧化应激”反应。

正常生理状态下,氧化应激可调节细胞功能、受体信号和免疫反应,但过度的氧化应激则会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和炎症细胞的生长和迁移、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激活转录因子(NF-kB、AP-1)、促进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ICAM-1, VCAM-1 , E-选择素)过表达等方式损伤内皮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血管内皮损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肾素可将血管紧张素原转换成血管紧张素I(AtI),At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其他酶的作用下生成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AtII)。AtI不仅增加血管阻力,还可刺激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增殖,促进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及促进血栓形成。ACE促进AtII的生成,抑制缓激肽的活性,使NO的释放减少。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管壁聚集并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ox-LDL上调MCP-1、ICAM-1、VCAM-1、P-选择素、E-选择素等多种粘附分子的基因表达,促进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ox-LDL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激活其受体LOX-1实现,内皮细胞通过LOX-摄取ox-LDL引起内皮细胞激活、功能障碍、完整性丢失及分泌功能紊乱。ox-LDL与LOX-1结合还可促进内皮细胞凋亡。

内皮微颗粒与血管内皮损伤

内皮微颗粒是内皮细胞受到刺激、损伤或内皮细胞发生凋亡时从细胞膜脱离下来的所释放的直径在0.2μm~1μm并携带有内皮细胞某些抗原特性的微小囊泡。

研究显示内皮细胞释放的EMP可降低内皮细胞NO合酶(eNOs)的活性,使具有舒血管作用的NO合成减少,同时降低NO的生物利用度,破坏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此外,EMP还与破坏内皮细胞功能的活性氧物种(ROS)增多有关。

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内皮损伤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使超氧化物产生增加,而细胞内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或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则受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抑制而使超氧化物灭活减少,两者均导致超氧化物急剧增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最终损伤血管内皮。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西安高尚医学影像病例】血管畸形

对心脑血管病人的7条建议!

带你了解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疾病检查可以做哪些项目?

什么是冠心病,有什么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