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学是怎样的?主要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1-12-27   浏览量:426

星形细胞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别名星细胞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很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最少。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 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学:

1.星形细胞瘤: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质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过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有囊性变的肿瘤可称为“囊在瘤内”。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常为一个大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可通过切除肿瘤结节达到治疗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2.间变性或恶性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内,瘤体较大,有时侵犯几个脑叶或者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瘤组织色灰红,质地较软,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有一定的边界。肿瘤细胞可向皮质浸润生长,形成围绕神经元周的“卫星现象”。有囊性变和小灶性出血坏死灶。

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来源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肿瘤好发于中线结构的脑白质部位和小脑半球,以发生在漏斗部位者最为典型,有时称漏斗瘤;发生于视神经称为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前视路、下丘脑与脑干的肿瘤边界欠清,多呈实质性,血供丰富。

不同性质肿瘤的临床症状:

1.星形细胞瘤:癫痫常为初始症状,过半数患者以癫痫起病,大部分患者可有头痛,精神运动性肌无力症状,可出现呕吐与明显意识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言语困难、感觉障碍、视野改变。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大脑半球病灶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精神症状、肢体无力、呕吐、言语困难、视力改变及嗜睡。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视盘水肿、脑神经损害表现、偏盲、偏身感觉缺失。发病呈进行性加重,部分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偏瘫、神经性无力、记忆力减退、意识混乱及癫痫与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前视路型肿瘤位于眶内者主要表现为视力受损伴有无痛性突眼,可有不同类型的偏盲,斜视及视神经萎缩,肿瘤位于视交叉者则多以双侧视力受影响,有视盘水肿、斜视、视神经萎缩及头痛。下丘脑型肿瘤多有内分泌紊乱、间脑综合征与早熟。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可引起脑积水。

星形细胞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1.X线检查: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部分可见到点状或圆弧状钙化,视神经肿瘤可见视神经孔的扩大并可导致前床突及鞍结节变形而形成“梨形蝶鞍”。

2.CT检查:纤维型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CT多呈低密度,较均匀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瘤内无出血灶或坏死灶,瘤周无明显水肿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CT上呈低密度或不均一低密度与高密度混杂病灶。

3.MRI检查:星形细胞瘤在MRI上T1W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可清楚显示肿瘤浸润脑组织的程度。良性星形细胞瘤表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恶性星形细胞瘤在T1加权相上呈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间以更低信号或高信号,体现了肿瘤内坏死或出血。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病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什么是小脑星形细胞瘤?

颅内星形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