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1-06-30   浏览量:722

病史摘要

患者男,25岁,因“头晕、头痛1月余”来广东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颅脑MR平扫、增强及脑功能学检查波谱(MRS)、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既往外院检查提示大脑右侧占位性病变。


MR影像图



【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所见】右侧额颞岛叶、右侧海马及右侧基底节区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累及右侧下丘脑及视交叉,大小约5.1cm×4.5cm×4.3cm,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DWI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图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见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FLAIR序列呈高信号,病灶内见右侧大脑中动脉穿行。余脑实质内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右侧侧脑室轻度受压,余脑室、脑池大小、形态均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图1为多体素MRS检查,感兴趣区为正常脑组织的MRS表现。图2为单体素MRS,右侧颞叶病灶内NAA峰明显下降,Cho峰明显升高,NAA/Cr值为0.1,Cho/Cr值为3.64。

以上为DTI成像,图1为皮质脊髓束,图2为胼胝体束,图3为扣带回束,图4为额枕束。DTI成像示右侧额枕束前部明显受压、部分未见显示;胼胝体束、双侧扣带束、皮质脊髓束及左侧额枕束形态可,纤维束未见明显破坏,未见明显稀疏减少。


MR诊断

1.右侧额颞岛叶、右侧海马及右侧基底节区占位病变,考虑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可能性大,累及右侧大脑中动脉、右侧下丘脑及视交叉;

2.DTI成像示右侧额枕束前部明显受压、部分未见显示。

病理诊断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胶质瘤,病因不明,好发于中青年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35~40岁,肿瘤分化程度低,但多呈浸润性、缓慢性生长,转移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风险较高,恶变倾向高,患者预后差,平均生存期在5~10年左右。临床多表现为呕吐、头晕、头痛、肢体抽搐等特点,与颅内压升高、肿瘤浸润密切关联。大部分病理可见边界模糊,患者受侵犯脑组织扩大、扭曲,但未见破坏。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常发于幕上,以额颞叶受累常见,同时可发于脊髓、脑干等组织,Ⅱ级星形细胞瘤偏良性患者常位于灰质内,恶性伴进展者则多位于白质内。CT平扫可见低密度、等/低密度混合灶,边界较模糊,少见钙化、出血;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可见轻度强化。MR平扫则可见边界模糊异常信号灶,少部分边界清晰者可见类圆形肿块影,T1WI序列可见等/低信号,T2WI序列可见高信号,病灶内信号不均匀,可伴囊变信号影,病变周围少有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不明显,或仅可见轻中度强度表现,以小片状、环状及结节状强化多见,伴囊变患者多可见非规则环形强化(代表肿瘤间变区,有转化为高级星形细胞瘤风险)。

病理特点

巨检见肿瘤浸润区变形和增厚,边界不清,棕黄色,质地较均匀,很少有囊变区。镜检为数目远多于正常、形态相对较正常的星形细胞所组成,血管常无改变,血脑屏障较完好,无核分裂增多,无出血和坏死,典型者沿白质纤维束浸润,无明显边界。


鉴别诊断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恶变早期鉴别困难,恶变区较大者可根据瘤周水肿和增强强化情况加以区别。

2、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常见,尤其是见到明显的脑回状或块状钙化。不发生钙化时,可注意发病年龄,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大,另外少突胶质细胞瘤部位浅表,注射对比剂可出现增强。

3、急性、亚急性脑梗塞:主要根据病史,病灶分布,短期随访病变形态变化加以鉴别。

4、局限性脑炎:病灶较大,但占位效应较轻,鉴别主要根据临床和复查影像变化。



作者简介


黄 文 健

住院医师、主管技师


从事医学影像工作10年,同时拥有诊断、技术双职称,在影像诊断及技术方面工作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参加过全国放射医学会、省级放射学会、神经学组读片会和全国影像技能大赛等学术会议。


擅长:熟悉DR、CT、MRI的诊断以及技术,尤其对颅脑常见病、疑难病例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研究。

 

(本文系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原创,如无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