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干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影像学检查表现是怎样的?【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1-12-27   浏览量:527

脑干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6~10岁,占儿童颅脑肿瘤的10%~20%,占儿童后颅窝肿瘤的30%。脑干胶质瘤分为5型:局限型、囊性型、外部生长型、颈延髓交界型及内部浸润型肿瘤。前4种多为低度胶质瘤,而内部浸润型肿瘤多为高度胶质瘤,并可有转移。

脑干胶质瘤常有相应的脑神经损害症,如口眼歪斜及吞咽发呛(Ⅵ、Ⅶ、Ⅸ脑神经损害)、走路蹒跚及肢体共济失调(小脑损害症)等,颅高压症状相对较少。

小儿脑干胶质瘤的发病机制:

纤维型是较常见类型,肿瘤中有神经胶质纤维,肿瘤质地较韧,弥漫纤维型的切面呈白色,与脑白质不易区别。邻近皮质常被肿瘤浸润,色泽变深,与白质的分界模糊,肿瘤中心可有囊性变。局灶纤维型的边界光整,主要见于小脑,常有囊性变。在镜下间质中有神经胶质纤维,交叉分布于瘤细胞之间,瘤细胞为纤维型星形细胞。

原浆型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肿瘤切面呈半透明均匀胶冻样,深部侵入白质,边界不清,常有变性,形成囊肿。在镜下,肿瘤由原浆型星形细胞构成。

小儿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有一个或多个脑神经麻痹,其中常见的脑神经损害为展神经,其次为面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症状可表现为眼球内斜及复视,面瘫,吞咽发呛,上睑下垂、瞳孔扩大,光反射消失等。

肿瘤损害锥体束时可出现特征性的交叉性麻痹(同侧脑神经损害合并对侧肢体偏瘫),锥体束征常为双侧性,脑神经损害则对侧较同侧严重。

学龄儿童若出现眼球内斜(复视),周围性面瘫,言语不清,吞咽发呛,步态不稳等症状,应当即送远进行影像检查。

小儿脑干胶质瘤的影像检查:

1.CT:表现为脑干部位的低或等密度占位,也可为混杂密度,肿瘤多实性少囊变不均匀强化。

2.MRI:星形细胞瘤多为长T1长T2信号,脑干形态膨大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可伴瘤内出血,偶有囊变。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PET-CT可以检查出胶质瘤复发吗?

胶质瘤如何筛查和诊断?

脑胶质瘤能不能做到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