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1-11-29   浏览量:342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起源于内膜腺体。子宫内膜癌又被称为子宫体癌、宫体癌,是妇科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55-60岁,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根据多项病例收集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常发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除此之外,未婚、未育者的发病率也较已婚已育女性高,因此推测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

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因素:

1.肥胖:脂肪过多可增加雌性激素的储存,促进血浆中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目前推测具有活性的增量雌酮,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或促癌因子。

2.糖尿病:根据病例收集分析发现,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中,子宫内膜癌患者比例比正常人多了将近2倍。

3.高血压:根据病例收集发现患有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有大部分同时伴发高血压。

4.月经失调:月经紊乱、量多者,其中子宫内膜癌患者比正常妇女高出将近3倍。

5.初潮早与绝经迟:12岁前初潮者,比12岁以后初潮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约60%,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普遍绝轻年龄要较正常妇女迟约6年。

6.未婚未育: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大部分为未婚未育或不孕症者。

7.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不排卵,而使子宫内膜处于高水平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调节和周期性的子宫内膜剥脱,而发生增生改变。

8.卵巢肿瘤: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的颗粒细胞癌、卵泡膜细胞瘤等,可致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癌。

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为内膜癌发展的一个阶段或无此阶段,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视为子宫内膜原位癌。

10.外源性雌激素: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具有高度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其危险与剂量大小、服用时间长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间是否停药,以及病人特点等有关。

子宫内膜癌患者初期多无明显症状,若出现症状多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等现象。

1.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多在经期前后出现,常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少见大量出血,因此常被误认为月经不调。绝经后女性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无接触性出血。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烂肉样组织。

2.阴道排液: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在早期可表现为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少量血性白带,如果合并感染或癌灶坏死,可有脓性分泌物排除并伴有异味,有时阴道排液中可伴有组织样物。倘若宫颈腔积脓,可引起发烧、腹痛、白细胞增多。

3.疼痛:癌灶和其引发的出血或感染可刺激子宫不规则收缩,进而引起阵发性下腹痛,多发生于中后期。绝经后女性由于宫颈管狭窄导致宫腔分泌物引流不畅,继发感染导致宫腔积脓,患者可出现严重下腹痛伴发热。

4.腹部包块:早期一般不能触及腹部包块,如子宫内膜癌合并较大子宫肌瘤,或晚期发生宫腔积脓、转移到盆腹腔形成巨大包块(如卵巢转移时)时可能在腹部触及包块,一般为实性,活动度欠佳,有时有触痛。

5.其他:肿瘤晚期病灶浸润压迫髂血管可引起同侧下肢水肿疼痛;病灶浸润压迫输尿管引起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甚至导致肾萎缩;持续出血可导致继发贫血;长期肿瘤消耗可导致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子宫内膜癌有哪些检查方法:

细胞学检查:可通过宫腔刷、宫腔吸引涂片等方法获取子宫内膜标本,诊断子宫内膜癌,但由于其阳性率较子宫颈癌低,较少应用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

B超检查:子宫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回声不均或宫腔内赘生物,有无肌层浸润及其程度等,经阴道超声比经腹部超声更有判断价值,B超既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规检查方法,也是初步筛查子宫病变的方法。

诊断性刮宫:不仅要能明确是否为癌肿,还能明确癌肿的生长部位,且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腺癌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什么是经阴道超声?

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的区别

子宫内膜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四维/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

哪些筛检手段可以检查子宫内膜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