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进行检查?【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2-03-08   浏览量:588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很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

肠套叠的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

肠套叠典型的3大症状有腹痛,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病儿表现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腹部翻挺,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腹部可触及活动而压痛的肿块,肠梗阻症状明显。

成人症状较轻,便血者较少,往往呈不全梗阻的表现。

不典型者应与阑尾炎、肿瘤和其它类型肠梗阻相鉴别。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

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可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

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罕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

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X线检查见可肠腔积气和气液平面,钡剂造影可见套叠头端呈杯口状,但若套叠发生时间较久,已成肠坏死或穿孔者则禁用此法检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为什么大肠癌会被称为“幸运癌”?

发热、呕吐、腹泻警惕腺病毒性肠炎

肠息肉摘除术后PETCT复查案例分析

如何在高发季节避免肠胃炎的发生?

容易造成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该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