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造成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该如何预防?【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1.大肠腺瘤是结直肠息肉中的一种,也叫腺瘤性息肉或肿瘤性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通俗说,就是在大肠的内腔粘膜表面多出来的一块肉。它分布于结直肠的各个部位,尤以左半结肠和直肠较为多发。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见,肠镜检出率可达10-30%,近年数据显示,在年轻人当中检出率也在10%以上。按数量分,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从病理性质上,结直肠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大肠腺瘤)、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病。
2.大肠腺瘤的分类和癌变几率
大肠腺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疾病,但也是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研究认为至少80%~95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大肠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而且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因为做肠镜检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
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以下三种:
1.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
其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在30%-70%左右。
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而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数目有关:直径越大,数目越多,癌变的几率就随之增加。
3.怎么筛查和治疗?
结直肠癌是一个较容易治愈的癌症,它的生长极其缓慢,大约从息肉到癌变,需要5-15年时间,甚至更长,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消灭它的。因此预防的前提就是要及时发现并切除腺瘤性息肉。建议在45岁前做个肠镜。高危人群可以提前5年,甚至10年开始。
腺瘤性息肉的治疗也很简单,往往在肠镜下就能治疗;如果是数目多、直径大的,或者病理证实已经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要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成后建议要经常复查
因为息肉,尤其是腺瘤,复发的几率很大,达30%-60%。而且,术后第一年复发的危险性要比同龄正常人高16倍。所以,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高风险建议3-6月复查一次肠镜。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