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CT和MRI检查有哪些主要征象?【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2-02-18   浏览量:389

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是一种良性脊髓肿瘤。

脊膜瘤主要发病于40-70岁的女性,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复发率极低。

绝大多数脊膜瘤位于硬膜下髓外,与硬膜关系密切,其中部分发生在胸椎位置的硬膜下。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先后累及齿状韧带、脊神经根、蛛网膜及脊髓。

脊膜瘤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脊膜瘤在椎管内局限性生长,包膜完整,与硬脊膜紧密附着,有较宽的基底。瘤组织不侵入脊髓实质,而仅压迫其上。

肿瘤血运来自蛛网膜或硬脊膜的血管供应且比较丰富。

大都为单发,多发者很少见。瘤体一般不大,多呈扁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组织结构较致密硬实,切面呈灰红色。有时肿瘤基底部有钙化砂粒,瘤体内出血坏死较少见。

1.遗传因素:曾有研究人员提出胚胎发育不良假说,即肿瘤发生于异位的胚胎细胞。

2.激素因素:脊膜瘤多发于女性,由此推测肿瘤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关,在过往病例肿瘤组织中也曾发现有雌激素受体及孕酮受体,临床也发现妊娠期肿瘤生长加快,并积累了很多脑(脊)膜瘤合并有子宫肌瘤、乳腺癌或卵巢癌的病例。

脊膜瘤的临床表现

脊膜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脊髓压迫症状,导致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功能及皮肤营养障碍,由于脊髓的代偿机制,症状可以表现为波动性,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恶化。

在早期脊膜瘤不具有特征性症状,多为相应部位不适感,有非持续性的轻微疼痛,亦可能被误诊为胸膜炎、心绞痛、胆囊炎等内科疾病,或是关节炎、神经根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脊膜瘤的检查方法

1.CT扫描:CT平扫时肿瘤为实质性,密度常稍高于正常脊髓,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内可发生钙化为其显著的特点。椎管造影CT可见肿瘤部位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

2.MRI检查:可见胸髓后方或颈髓前方有软组织肿物存在,脊髓向对侧移位,脊髓可受压变扁或变形。肿物在横切位时呈圆形或类圆形,矢状位或冠状位时肿瘤的上下径常大于横径,呈长方形、长椭圆形或长条形,T1加权图肿瘤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缘光整,与脊髓之间可有低信号环带存在,但也可融为一体,境界不清。T1加权图时信号比较均质,钙化显著时信号也可不均质。T2加权图肿瘤信号常稍高于脊髓,钙化显著时其内有低信号存在。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什么是脊膜瘤?

关于CT平扫和CT增强的那些事儿!

你应该了解的CT、MRI、X光片的知识

核磁共振MR和CT各自的优势有哪些?

磁共振(MRI)检查的适应征、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