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有哪些症状?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什么?【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1-12-16   浏览量:491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多在出生时即出现,为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因此又被称为静脉畸形,也由于检查时常无异常发现,因此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本质上并不是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现和认识日渐增多。

海绵状脑血管瘤的发生率约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

海绵状血管瘤常在出生时开始产生,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也有部分患者是在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诱发。

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临床表现:

1.癫痫:为海绵状血管瘤常见症状,几乎两倍于脑动静脉畸形,研究人员认为,癫痫发作与病灶或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刺激或脑实质胶质增生有关。

2.颅内出血:几乎所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伴亚临床型微出血,由于供血血管细小且压力低,造成明显临床症状的出血相对较少,其中孕妇、儿童和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具有相对高的出血率,但除非出血位置为重要功能区,一般不危及生命。

3.局灶性神经症状: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和体积,经磁共振检查可发现病灶内或病灶外周出血。由于脑干内神经核及传导束密集,故位于这些部位的病变常有神经功能障碍。

4.无临床症状:有部分患者不具有明显特异性症状,仅出现轻度头痛,也因此多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大部分无症状患者在病情拖延的半年至2年后可出现上述症状。

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是不出现症状,因此后者可能会延缓治疗,如病变发生出血,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程变异较大,可以有急性或慢性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缓解期或进行性加重。

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方法:

1.CT:CT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可合并斑点状钙化,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的病灶可有轻度水肿。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可表现较均匀的高密度影,灶周有轻度水肿,注射造影剂后,70%~94%的病变可有轻度到中度增强,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增强。伴有囊性部分的病变,可见环形增强。

2.MRI: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由于瘤巢内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使其在所有序列中均呈高信号,病灶内有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带分割而形成爆米花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环以低信号带(尤以T2像明显)为典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什么是喉血管瘤?

什么是小儿脑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