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诊断二级脑膜瘤1例【厦门高尚病例】

时间:2021-10-14   浏览量:560

病史摘要


     J先生,41岁,头痛数天。外院行增强核磁检查示右侧侧脑室旁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转移瘤待排。为除外颅内转移瘤,J先生选择至厦门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PET/CT检查。


磁共振影像图

图1

图2

图3

图4

 

 MR诊断: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及侧脑室旁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间变型脑膜瘤?转移瘤?

PET/CT影像图

图1

图2

图3

图4

PET/CT检查

     影像诊断: 右侧侧脑室旁脑实质内结节,代谢异常增高(SUVmax 12.13),伴瘤周水肿。

    病理诊断:脑膜瘤二级

 

脑膜瘤概述及症状


     脑膜瘤常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第二大常见肿瘤,仅次于胶质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36.7%。WHO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脑膜瘤分为 3个级别:良性脑膜瘤(WHOⅠ级),多数生长缓慢,术后不易复发;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和恶性脑膜瘤(WHO Ⅲ级)。本例属于非典型脑膜瘤( atypical meningioma,AM) 占所有脑膜瘤的 15% ~ 20% ,非典型脑膜瘤细胞增殖活跃,可以表现出向周围组织( 如脑组织等) 浸润生长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术后 5 年的复发率为 40%。目前,显微外科切除术是绝大多数非典型脑膜瘤的治疗方法。


CT鉴别诊断
     CT是脑肿瘤的常用检查方法,CT平扫及增强通过肿瘤的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等对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脑膜瘤为脑外肿瘤,但瘤周脑实质水肿的出现率也较高,国外报道约60%。本例非典型脑膜瘤可见显著的瘤周水肿。导致瘤周水肿的机制仍不明确,可能由多种因素参与、共同影响、相互制约所引起的一种血管源性水肿,肿瘤压迫邻近引流静脉容易产生水肿,也有学者认为与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等因素有关。


MR鉴别诊断
     常规MR检查是诊断脑膜瘤的有效手段,可以明确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和数目等特征以及病变向邻近脑实质侵犯的程度和范围,典型脑膜瘤呈等或(和)稍长T1、等或(和)稍长T2信号,常可显示完整的包膜,增强扫描因肿瘤内部新生血管通透性不同呈不同程度强化,由于肿瘤组织的强化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完全一致,导致MR常规检查在脑膜瘤分级分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及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被广泛用于脑肿瘤的分级、分子分型和肿瘤侵袭性预测,并取得了良好的性能。目前,对于非典型脑膜瘤脑实质侵犯的诊断的金标准依赖于组织病理学。

PET/CT鉴别诊断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分子成像技术,PET 应用 18F-FDG等显像剂可显示人体内细胞、分子或者基因水平的生物学、病理学过程,进一步实现疾病早期定量与定性诊断。PET/CT使形态影像学与功能影像学得到了良好的结合,更有利于对脑膜瘤进行全面的评价。既往研究发现,18F-DG PET/CT对诊断WHOⅠ、Ⅱ级脑膜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FDG摄取可用于评估脑膜瘤的肿瘤增殖情况,以此达到鉴别脑膜瘤的良、恶性的目的。有学者统计,WHOⅡ、Ⅲ级与 WHOⅠ级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分别为 2.51 (1.36,3.66)和 0.42 (0.12,0.73),WHOⅡ、Ⅲ级肿瘤与正常组织比率(T/N比率)存在差异,WHOⅡ级脑膜瘤的 SUVmax和最大T/N比率显著高于 WHOⅠ级脑膜瘤。SUV和T/N比率对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

    此例,PET/CT全身检查不仅排除了转移瘤的可能性,增高的SUV值无创地鉴别脑膜瘤的良恶性,充分体检PET/CT大视野、形态与功能影像结合的优势。


作者简介

 

张倩  

核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非公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成员,福建核医学第八届委员会成员,厦门市核医学质控中心委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曾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长庚医院工作,从事核医学专业十余年,对常见病的放射性核素诊疗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发表国家级专业论文数篇。

擅 长: PET/CT分子影像诊断、CT影像诊断和常见病放射核素诊疗。

 

相关阅读:

PET-CT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有哪些优势?

一次体检,发现肿瘤,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PET/CT在头颈部肿瘤中有什么应用?

什么是心脏肿瘤?

哪些人群适合做PET-CT全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