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动脉硬化可分为哪两大类?超声检查对判断眼底动脉硬化有哪些意义?【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2-02-09   浏览量:447

视网膜动脉可由于年龄增高或伴有全身高血压而致管壁增厚变性,内膜增殖,管腔逐渐变狭窄,最后失去弹性和硬变,甚或使管腔完全阻塞。在这个过程中动脉的形态、反光、行径,管腔内血柱的可见度,动静脉相交处的表现,以及视网膜因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种种变化,都可以通过眼底检查被观察到,统称为动脉硬化性眼底改变。

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既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患,也无眼部其他异常情况,仅在眼底检查时发现视网膜动脉普遍稍变细,这种属于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眼底动脉硬化,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

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管壁的弹力层和肌层会逐渐失去弹性,导致全身动脉系统发生退行性硬化。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年性动脉硬化,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会对视力造成损害,这种情况多无需进行治疗,但平日里也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以及均衡饮食,少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坚持适度锻炼,每年定期检查眼底及全身情况。 

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眼底动脉硬化

由于眼底血管异常一并反映了全身血管系统的异常变化,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除了相应的全身症状外,往往可合并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变直,呈铜丝或银丝样改变,与静脉交叉处可见硬化的动脉压迫静脉,称交叉压迫;重者可发生视网膜血管的痉挛、狭窄甚至阻塞、出血,并可出现视网膜的渗出、水肿等改变。

眼底病变程度的轻重及发展的急缓,与全身病变的程度和进展有关,当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对视功能造成损害。

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在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长期持续升高时,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硬化眼底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中央动脉穿过巩膜筛板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当粥样化斑块主要分布在视乳头附近主干上时,管径只有限局性不对称的不规则性狭窄,有时并不明显,易被忽略,但当粥样化斑块发生纤维化后,在管径局限性狭窄处可呈白色混浊斑点,严重时此段血管可有白鞘,甚至呈白线状,若管腔未完全阻塞,其远端仍可见血柱。严重时也可发生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分支阻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能够直接的显示眼眶内血流,反映眼的血供情况。

正常人眼动脉频谱呈快速上升的收缩期高速血流,和缓慢下降的舒张期低速血流,当出现眼底动脉硬化时,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会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眼动脉收缩期流速峰值升高,舒张末期流速下降,阻力值数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下降,阻力指数增加。

收缩期流速峰值能敏感的反映血管硬化程度,当硬化的管腔狭窄,则血流速度代偿性加快,峰值流速越高。

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可反映远处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若出现明显下降,可大幅影响视网膜的血流灌注,使其功能严重受损。

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能够准确地反映眼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尤其是对于某些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死及糖尿病导致的眼底动脉硬化,对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观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缺血性眼病的常规性检查手段之一,对老年人的眼底动脉老化预防也有重要价值。

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因此当发现眼底动脉硬化时,应需作进一步详细检查,以查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冠状动脉CTA检查,您了解吗?

什么是主动脉缩窄?

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冠脉CTA,到底哪个能诊断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