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症有哪些临床症状?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乳腺囊性增生症,又称乳腺囊性增生病、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是以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囊肿为特征,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的疾病。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
本病是妇女常见以及多发病之一,常见于25-45岁女性,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国内的囊性改变病例较为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因此多和腺体增生一起并称“乳腺增生症”。
该病与卵巢内分泌刺激有高度关联,对人类而言,雌激素不仅能刺激乳腺上皮增生也能导致腺管扩张,进而形成囊肿。新近研究表明高泌乳素血症是乳腺囊性增生症的重要原因,在国外也曾有绝经后妇女因不恰当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而患上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增生的5种不同组织学形态病变
1.囊肿:末端导管和腺泡增生,小导管扩张和伸展、末端导管囊肿形成。末端导管上皮异常增殖形成多层从管壁向管腔作乳头状生长,占据管腔大部分,以致管腔受阻,分泌物潴留而扩张,而形成囊肿。囊肿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即只有囊性扩张,而无上皮增生;另一种为乳头状囊肿,囊肿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2.乳管上皮增生: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若囊肿上皮增生活跃,常见不典型增生或间变,有可能发展为癌。
3.乳头状瘤病:即在乳头状囊肿的囊性扩张基础上,囊壁上皮细胞多处呈乳头状增生,形成乳头状瘤病。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可把乳头状瘤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4.腺管型腺病:小叶导管或腺泡导管化生并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呈实性团块,纤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而导管扩张及囊肿形成不明显,称为腺病形成。
5.大汗腺样化生:囊肿壁被覆上皮化生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其中有嗜酸性颗粒,似大汗腺细胞,此种细胞的出现,常是良性标志。此外囊壁、导管、腺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纤维条索挤压周围导管产生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再引起导管扭曲或扩张。
乳腺囊性增生的临床表现
1. 乳房肿块:
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左侧乳腺较为显著;大小、质地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韧而不硬。
单一结节常呈球形、边界不甚清楚,可自由推动,有囊性感;多个结节常累及双乳或全乳,结节大小不等,囊肿活动往往受限,硬度中等有韧性,其中较大的囊肿位于近表面时常可触及囊性感。根据肿块分布的范围可分为弥漫型,即肿块分布于整个乳腺内;或混合型,即几种不同形态的肿块,如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散在于全乳。
2. 乳房胀痛:
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病程为2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但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也并不密切。在愁闷、忧伤、心情不畅,以及劳累、天气不好时,肿块亦可变大、变硬、疼痛加重。
3. 乳头溢液:
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乳头溢液,常见于病程长、病情发展缓慢,多为自发性乳头排液。常为草黄色浆液棕色浆液、浆液血性或血性溢液。如果溢液为浆液血性或血性时往往标志着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囊性增生常用检查方法
1.肿物细胞学检查:乳腺囊性增生病肿物多呈两侧性多肿块性,各肿块病变的进展情况不一。采取肿物细胞学检查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各肿块的病变情况或性质,特别对疑似为癌的病例,还能提供早期诊断意见。
2.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肉眼所见多为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涂片镜检可见导管上皮泡沫细胞、红细胞,少许炎症细胞及脂肪蛋白质等无形物。
3.钼靶检查:钼靶检查可显示病变部位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的,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状结缔组织穿越其间,伴有囊性时,可见不规则增强阴影中有圆形透亮阴影。乳腺囊性增生病肿块常无血运增加,皮肤增厚和毛刺等恶性征象,钙化现象也多为散在,可和乳腺癌进行鉴别判断。
4.B超检查:B超检查时可提示增生部位呈不均匀低回声区和无肿块的回声囊肿区。
5.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近红外线乳腺扫描可显示为散在点、片状灰影或条索状、云雾状灰影,血管增多、增粗,呈网状、树枝状等改变基础上常见蜂窝状不均匀透光区。
6.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典型的MRI表现为乳腺导管扩张,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扩张导管的信号强度在Tl加权像上低于正常腺体组织;病变局限于某一区也可弥漫分布于整个区域或在整个乳腺,MRI像特点通常为对称性改变。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