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髓膜炎根部不同损伤部位有哪些不同症状?检查方法是什么?【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致死率非常高,患者临床表现常为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在发病后需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否则会危及生命。
脑脊髓膜炎属于可预防疾病,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且儿童更容易感染上,若处于流行起则成年人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加。脑膜炎奈瑟球菌A群在我国较为常见,其次为B群和C群。
脑膜炎是指软脑膜的弥温性炎性改变,由于脑膜在组织解剖上与脊髓膜相延续,脑膜的炎症往往波及脊髓膜,故脑膜炎亦可称脑脊髓膜炎。依病原体及脑脊液改变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类。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据不完全统计,约60%—70%患者为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为深呼吸到感染型或出血型,1%为典型流脑病人,根据不同的情况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普通型脑脊髓膜炎为常见类型,占所有脑脊髓膜炎病例的90%以上,根据不同症状又可分为4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会出现低热、咽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大部分病患在此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
败血症期:属于突发期,或上呼吸道感染后期,会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婴幼儿则会大哭大闹,抗拒他人接触,惊厥等症状。大部分患者会在皮肤或粘膜上出现约1mm-2cm的瘀斑/瘀斑点,颜色从浅红色渐变为紫红色,少数患者会出现关节痛和脾肿大的情况,大部分患者会在突发败血症期后1-2天进入脑膜炎期。
脑膜炎期:在败血症期症状基础上伴发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等,血压可出现升高,严重者还会呕精神障碍、抽搐等症状。
恢复期:在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有小部分患者此期可出现口唇疱疹,一般可在1-3周内痊愈。
暴发型脑脊髓膜炎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因此也更为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陷入死亡,常发病于儿童。
败血症休克型:循环衰竭为该病型的主要特性,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花斑状皮肤等症状,其脉搏也变得更为细速且难以感触,血压出现大幅下降。
脑膜脑炎型: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主要特征,出现意识障碍,并可因此导致昏迷,频繁惊厥,血压大幅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出现忽大忽小,严重者还可产生脑疝和呼吸衰竭。
混合型:混合了败血症休克性和脑膜脑炎型,可两者症状同时出现,当进入混合型则表示患者的病情已非常严重,患者情况已进入危殆阶段。
轻型脑脊髓膜炎病变程度较轻,一般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脑脊髓膜炎的常用检查方法:
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万/mm3左右,高者达4万/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脑脊液检查: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
涂片检查: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约为60%~70%。
细菌培养:细菌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