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可行的检查方法?【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脏舒缩功能异常,心脏前向性排血减少,血液淤滞在体循环或肺循环,若循环血量和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正常,心脏输出的血液却达不到组织需求量而所产生的症状。
随着对心功能不全的不断研究,其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多种神经体液因子的参与,促使心功能不全持续发展的临床综合征。
人体在早期可动员代偿机制以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如使心肌增生,提高前负荷,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甚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精氨酸加压素系统,此时的心功能处于完全代偿阶段。但随病情发展,交感神经张力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过高,使体内水、钠潴留,心脏前、后负荷过重,而进一步损害心脏舒缩功能,人体血流状态陷入恶性循环,心脏泵血功能失代偿,心脏输出量更趋减少,静脉血液明显淤滞而进入充血性心力衰竭阶段。
心功能不全可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个阶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如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尚属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的I级,属有症状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迟早会发展成有症状心功能不全。
在疾病鉴别上需要注意,心功能不全并不等同于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是从代偿到失代偿的过程,而心力衰竭则是已经到了失代偿的地步。心功能不全可包括心力衰竭,但心力衰竭只是心功能不全的最后阶段。一个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病重程度可大可小,但一个心力衰竭的患者,已是处于非常危重的状态,必须马上给予治疗。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肌功能由代偿最终发展为失代偿的两种主要原因:
1. 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各类心肌炎和心肌病(以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为主),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甲亢或甲减心肌病)等。
2. 心脏负荷超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
心功能不全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尤其是后几项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心功能不全的判断有非常高的价值,可以判断心功能损伤的程度。
超声心动图更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值>50%,LVEF≤40%为收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