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厦门高尚病例】
病史摘要
胸椎骨折术后8天。头顶皮肤表面黑色结节近期长大。2021/05/10外院胸部CT增强提示:右下肺门软组织结节(1.8×1.8cm),恶性病变不除外。2021/08/27外院腰椎MRI提示:T9、S3骨髓水肿;T12压缩性改变,多发椎体及右侧髂骨异常信号。既往:高血压;余无殊。否认发热及疫区旅居史。
PET/CT影像图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PET/CT检查
影像诊断: 1.左侧顶枕部皮肤组织结节状增厚,代谢增高,符合恶性黑色素瘤。 2.大脑实质及小脑内多发稍高密度结节,代谢不同程度增高,考虑为转移。3.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部分代谢增高,考虑为转移。4.全身骨骼多处(如上所述)骨质密度不均匀,代谢不同程度增高,考虑为转移,并腰2椎体病理性骨折。
病理诊断(胸9椎体组织):恶性黑色素瘤
诊断要点及思路
概述及症状
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在免疫缺陷、遗传因素及多种理化因素等影响下恶变而形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前身是正常的黑素细胞。常发生在皮肤和邻近皮肤的黏膜、眼球的色素膜和脑膜的脉络膜丛,亦可见消化道黏膜及手足等处。男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女性常见于下肢,男性常见于后背。家族史、紫外线照射、结构不良痣、遗传、外伤、内分泌因素及免疫缺陷均为危险因素。
早期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肤出现黑色损害,原有的黑痣逐渐增大,色素加深,可发生溃疡或出血,常先转移到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常见部位有皮肤、淋巴结、肺、肝、脑和骨等。早期诊断主要依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ABCD”方法。所谓ABCD是代表4种征象,利用这4种征象来区分普通痣和恶性黑色素瘤的不同点。这4种征象为A:皮损不对称;B:边界不规则;C:颜色混杂;D:直径大于6mm。确诊依靠皮肤活检,辅以免疫组织学检查。
PET/CT的应用价值
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属高度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是其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准确的临床分期对于患者的综合治疗后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恶性黑色素瘤的18F-FDG PET/CT显像主要用于可疑皮肤病变切除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后不久寻找转移灶。研究认为对于AJCC分期为I、II期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全身PET或PET/CT显像价值并不大,对区域淋巴结转移检出敏感性仅为13%,因为早期黑色素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几率小,且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体积小,多为显微镜下转移灶。而对于AJCC分期为III、IV期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全身PET或PET/CT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同。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影像上没有特征性表现,单纯靠影像表现无法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但PET/CT显示了全身病变的形态、范围、代谢情况,结合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可作出更准确的诊断,PET/CT显像根据病灶的形态及代谢活性的高低基本可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播散,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及更准确的帮助。
以上文章参考实用PET/CT肿瘤诊断学(主编崔新建 兰克涛)
作者简介
郭秀梅
核医学科 执业医师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曾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熟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包括PET/CT,DR,CT,MRI。对疑难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思路。熟悉CT三维后处理,包括冠脉后处理,各种血管重建,骨重建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