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有哪些主要表现?哪些行为属于睡眠障碍?【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必不可少。但过去的众多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正常人每隔24小时有一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性交替。睡眠可分为正相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异相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健康人睡眠开始于正相睡眠期,维持70~10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期,再维持20~30分钟后又转入正相睡眠期,如此重复约4~6次。睡眠量常依年龄不同而异,新生儿常需睡18~20小时,儿童12~14小时,成人7~9小时,老年人一般只需5~7小时。
19世纪时从因患脑炎而发生意识障碍的病案中发现,病变的定位不在大脑皮层而在脑干灰质,因而人们把脑干看成是维持意识的中心,其后从寻找睡眠中枢的研究发现,睡眠中枢在丘脑与延髓之间。而巴甫洛夫实验中使狗丧失视、听、嗅觉,结果引起了长期睡眠的结果,因此认为感觉刺激的不断作用对维持觉醒状态有重要意义。
20世纪40年代后,许多研究者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有重要作用,如果该系统的非特异性冲动减弱,大脑皮层的紧张性就会下降而出现睡眠状态,因此他们把睡眠看作是该系统的被动抑制与觉醒的简单终结。
60年代后的研究证明,桥脑中蓝斑和缝际核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发生有关,而中脑的缝际核可能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有关,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蓝斑含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用化学方法使5-羟色胺增加或减少,可使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易化或抑制,因此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枢通路可能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维持和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激发有关,而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中枢通路可能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维持与觉醒有关。
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
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
睡眠失调包括:睡眠量不足,想睡但是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差,尽管睡了一夜,但是仍感到不能消除疲劳。
异态睡眠:睡眠期间出现行为或生理上的异常。
根据具体病症又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原发性失眠症: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或醒后感到不解乏(即使睡眠正常,也感到休息不充分)。
原发性嗜睡症:患者抱怨睡眠过多,睡眠时间延长或白天睡眠发作。
发作性睡病:患者控制不住地睡眠发作,伴有短暂肌张力消失(猝倒),该症状主要涉及到快速眼动睡眠期障碍。
另外还有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即睡眠过多或失眠是由于与睡眠相关的呼吸困难所致,包括以下症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呼吸系统仍在活动但气流已停止(打鼾)。
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短暂呼吸停止,常与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的综合。
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持续或反复受扰导致睡眠过多或失眠,这是由于患者24小时睡眠一觉醒节律模式与所处的环境所要求的节律不妥。
夜惊:多发于儿童,对健康并无威胁,通常情况下,夜惊发生在孩子第四睡眠阶段,此时孩子很难醒来,但会发出受惊后的尖叫,当最终醒来后,孩子可能仍然会感到恐惧,但是记不得到底发生了睡眠心理活动导致了夜惊。
睡眠障碍的两类表现
睡眠量的不正常
1. 睡眠量过度增多
常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2. 睡眠量不足的失眠
常见于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噪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
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
指在睡眠中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梦游症、梦呓(说梦话)、夜惊(在睡眠中突然骚动、惊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定向错乱或出现幻觉)、梦魇(做噩梦)、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这些发作性异常行为不是出现在整夜睡眠中,而多是发生在一定的睡眠时期。例如,梦游和夜惊,多发生在正相睡眠的后期,而梦呓则多见于正相睡眠的中期,甚至是前期,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跳动等多见于正相睡眠的前期,梦魇多在异相睡眠期出现。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