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有什么症状?直肠癌如何诊断?
直肠癌(carcinomaofrectum)是指乙状结肠下界至齿线之间的癌肿,约占大肠癌的60%,是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以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腹痛、便血、肛门坠痛、里急后痛,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上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0在我国的发病率虽较欧、美等西方国家低,但近几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肛门指诊、内窥镜检查、X线检查、大便潜血实验、CT扫描、直肠腔内B超检查、并排除其他直肠疾病。
直肠癌有什么症状?
直肠癌比较常见的症状有水肿、便血、便秘、腹痛、腹水、慢性失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少量便血,常不引起患者的重视,待癌肿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量的便血和便中夹带有黏液及大便习惯的改变。晚期由于癌肿的迅速增大、溃疡、感染,侵及邻近的组织器官而出现局部和全身症状。
直肠癌如何诊断?
1.诊断:直肠癌根据病史、体检、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难做出临床诊断,准确率亦可达95%以上。但是在临床上延误诊断者时有发生,主要是医师对直肠癌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进行常规检查,便草率地诊断为痔、肠炎、痢疾等;患者对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未加重视也是延误诊断的原因。
1.1.诊断要点:
1.1.1.病史:有便秘和结肠炎病史的中年患者,无明显诱因的大便形状的改变,家属中有结肠息肉的病人。
1.1.2.直肠指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约80%的直肠癌可经直肠指诊发现。指诊时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硬度、累及之范围和活动度、距肛缘的距离等。指诊时可发现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可触及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的硬性结节或肿块,表面不光滑,周围黏膜增厚,早期有一定的活动性。癌肿形成溃疡则可触及质地较硬,边缘突起,向外翻转的包块,如累及肠壁全周,可形成环状狭窄。晚期则肿块固定,不易推动。退出手指,则见指套染有脓血、黏液或坏死组织。
1.2.辅助检查:直肠癌的筛查应遵循由简到繁的步骤进行。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项。
1.2.1.大便隐血检查是普查或对高危人群进行直肠癌初步筛选的最简单方法。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
1.2.2.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重要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约80%的直肠癌直肠指诊时可触及,约80%直肠癌误诊是因为未做直肠指诊所致,这两个80%是值得重视的数字。医师都能做指诊,但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却非易事,指诊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重点地去检查。临床上凡是有大便习惯改变、血便、黏液血便、大便变形等症状者均应进行直肠指诊,以明确有否肿瘤、肿瘤的部位、距肛门距离、大小、侵犯范围、活动性、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
1.2.3.内镜检查包括肛门镜、电子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肛门镜或电子直肠镜检查,是门诊常规检查方法,其操作方便、不需肠道准备;纤维结肠镜检查前ld必须充分肠道准备。此项检查不仅可行活组织检查,还可以了解全部结直肠,以明确有否多发肿瘤,因为结、直肠癌有5%~10%为多发癌。凡是查到肿块和可疑病变,均应立即做活检来确诊,取活检必须在溃疡边缘不同部位取2~5块,有时需多处、多次检查,方能确诊。有人把直肠指诊(palpation),直肠镜检查(procdoscopy)、活检(punchbiopsy)取其3个字头P称为3P检查,凡不明的便血、腹泻及体重减轻者,均应做3P检查。
1.2.4.影像学检查:
气钡灌肠造影检查:是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对直肠癌的诊断意义不大,用以排除结肠、直肠多发癌和息肉病。
腔内B超检查:用腔内探头可检测癌肿浸润肠壁的深度及有无侵犯邻近器官,内镜超声逐步在临床开展应用,可在术前对直肠癌的局部浸润程度进行评估,对于明确肿瘤浸润深度及与周围器官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T检查:既能显示肠腔内病变,又能直接观察肠壁及其与附近的组织器官的关系。可明确癌肿侵犯肠壁的深度,向肠壁外浸润的范围及远处转移部位,有无侵犯膀胱、子宫及盆壁,是术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为癌肿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腹部CT扫描可检查有无肝转移癌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MRI检查:可显示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对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直肠癌有什么症状?直肠癌如何诊断?”的相关事项,希望可以帮到您。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