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病质是肿瘤专属表现吗?【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时间:2021-09-22   浏览量:487

恶病质(cachexia)来源于希腊语“kakos”和“hexis”,字义是“恶劣的状况”,产生于多种慢性疾病的伴发症状(如肿瘤、慢性心衰、慢阻肺、艾滋病、术后吸收不良、败血症等),其中以肿瘤伴发的恶病质更为常见。

在临床上恶病质常指蛋白质-能量供给不足,营养不良致使的极度消瘦状态,机体表现上为代谢严重失衡,以生理功能产生衰竭为疾病终末期表现。当患上某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对集体的消耗和代谢状态多加留意,一旦发展至恶病质状态,后续治疗就难以跟进,死亡率进一步提高。

恶病质在临床上具有以下3个常见表现:

1. 体重下降:主要见于肿瘤患者恶病质伴发,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低蛋白血症的原因,体重并未下降,从而掩盖了恶病质的表现。

2. 生理功能下降至衰竭:较常见的表现为疲劳乏力、厌食、贫血、感知异常等,主要源于体力下降、肠胃道功能、心肺功能的下降。

3. 常规营养治疗无法逆转恶病质临床表现。

2011年新修订的恶病质诊断标准明确,恶病质可分为三期:恶病质前期、恶病质期、难治性恶病质期。

恶病质前期:体重下降<5%,伴有厌食。代谢改变。厌食、糖耐受损产生先于体重丢失,为早期临床及代谢特征。

恶病质期:6个月内非单纯饥饿原因体重下降≥5%;或BMI<20,伴有≥2%的体重丢失;或四肢骨骼肌指数符合肌肉减少症且体重丢失≥2%。

难治性恶病质期:肿瘤持续进展,对抗癌治疗无反应,分解代谢活跃,体重持续丢失无法纠正。

恶病质的判断需和特殊情况下的饥饿、营养不良、甲亢、老年性肌肉减少症区分开,恶病质的主要症状为体重/肌肉丢失,但上述特殊情况也可导致此类症状,因此产生机制和恶病质有本质差别,所以判断上需加以区分。

恶病质常见于肿瘤早期或进展期,但实际上恶病质又与肿瘤负荷、疾病进程等无恒定关系,恶病质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有多项病理研究表明,恶病质或许是多个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下引起的,其中肿瘤能量消耗只是多个因素中占比较大之一。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