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筛查?【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心肌炎(myocarditis)指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心肌炎多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蠕虫等引起,而非感染性心肌炎含过敏、风湿热类变态反应、化学损伤、物理或药物损伤等。随着人们的卫生习惯改变,感染性心肌炎患者逐年但减少,但也因为熬夜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大幅提升。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很多,常见的有柯萨奇A、B组病毒、孤儿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另有流感、风疹、脑炎、肝炎等病毒也可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毒源为柯萨奇B组病毒,占所有病毒诱发性的30%-50%。病毒性心肌炎会损伤心肌或心内膜,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或坏死。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不论性别年龄段均有患上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但4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率会较高,有35%的人会在10-30岁期间发病。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为急性或持续性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伤,而根据病变的程度,病症呈现也不完全相同,约50%的人会在发病前表现出如“感冒”症状般的前驱症状:发热、全身疲倦、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在这个阶段进行检查可检出各型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源性休克。
在被病毒感染后,如3周内出现与心脏损伤相关的突发症状(含严重乏力、胸闷心悸、心音明显减弱等),且此前没有心脏不适的病史或病症,应立刻到医院进行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若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情况,则应考虑为感染上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与遗传和免疫功能有重要关联,一般家里有心脏病史,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或低下的群体,更容易发病。病毒性心肌炎视病变的广泛程度与部位,轻者无甚明显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休克或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像学表现:
1. 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有心包积液时可呈烧瓶样改变。
2. 超声心动图:可正常,也可显示左心室增大,室壁运动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等。
3. 核素检查:部分患者可见左室射血分数减低。
4. 磁共振成像:对心肌炎诊断有较大价值,典型表现为T1和T2信号强度增加提示水肿等。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