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影像检查需进行二次诊断检查吗?二次诊断是如何避免误诊的?
年初本中心曾接待一个前来进行二次诊断检查的“肺癌”患者,他跟医生介绍自己病史时提及,他于上年进行体检胸透时发现右上肺有疑似肿块阴影,建议他当天再行CT扫描检查,后经多位影像医生会诊,认为他有较高几率是患上肺腺癌,但医生直言由于肺癌的初诊会存在一定误诊,推荐他来本中心进行二次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医师们曾接诊评估多例肺部相关病变,对于肺癌的诊断有相关丰富的经验。
中心医生听闻后研究了他此前的CT照片,并给他再行了一次中心的西门子双源CT检查,最后结合两次照片结果,认为他并非为肺癌,而是肺炎病变所呈现出的瘤样病变,最后建议他若还不放心可再行组织病理穿刺活检。
为什么癌症的初次诊断容易出现误诊?
临床治疗中各类疾病的误诊率不尽相同,经《临床误诊误治》分析发现,误诊率波动在26%~31%之间,其中癌症初诊误诊率约为30%。事实上临床上肿瘤误诊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来说,可能涉及医院设备条件、疾病本身、医生、病人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1. 辅助检查的设备有限
在肿瘤诊断中影像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常规的如CT、磁共振、超声等影像设备,此外还有针对性的PET/CT、钼靶、CTA等前沿影像检查设备,例如PET/CT在肿瘤的早筛和肿瘤的分级分期上具有独特优势,定量CT对脂肪肝造成肝硬化的风险预估,普美显MRI对肝癌的早筛评估,CTA对心血管细微病变的评估等,随着影像检查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影像检查项目也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大幅度提高对不同病种和癌症的诊断准确性。若医院本身拥有的影像检查设备有限,那么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分型、分期等方面就容易出现误诊。
2. 癌症本身影像征象不明显
首先部分早期癌症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在影像检查中也会存在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的征象,如上文提及的肺癌和肺炎的瘤样病变,这两者在影像征象中均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容易在初诊中误诊。
3. 医生诊断经验不足
癌症的确诊除了影像检查征象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读片医生的诊断经验,所谓熟能生巧,经常接诊癌症病例的医生更容易从检查照片中发现细微差异,从而更能精准地下病情判断,这也是部分罕见病容易被误诊的原因,因为能做对比的病例不足够。
为了能加强医生诊断方面的准确度,不少医院都实行分级诊断报告制度,如本中心实行三级诊断报告制,即初次检查诊断后,初诊医生对其检查部位、病变可能、治疗评估等情况进行书面报告;随后经由复核医生分析复核,最后由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进行最终审核,对报告中涉及的可疑病例和疑难病例等内容进行最终的复核和把关,并在发现疑难病例时组织多医生会诊分析。通分级报告能大幅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率。
二次诊断对提高癌症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性
二次诊断意见,也叫第二医疗意见,是在患者已经获得第一次诊断意见的基础上,申请外院/医疗机构/实验室作出客观的分析和第二次诊断,出具诊断报告和治疗建议。
二次诊断意见会收集各科医生对患者首诊结果和所有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不同的诊断经验分析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误诊。其次患者在初步确诊癌症时一般会惊慌并茫然,但是治疗方案的制定往往是越早越好,且治疗方案的制定还需患者的积极配合,二次诊断能给予患者冷静思考的时间,若最后真确诊为癌症,也能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二次诊断意见也能让患者接收不同的治疗建议,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选择。
二次诊断对癌症的准确诊断和分级分期,以及获取患者的信任度和配合度上都有重要意义,作为检查者,也可通过二次诊断获取更多相关癌症信息,也鞥通过不同医生的诊断获取更多的治疗信息,二次诊断对每一个患者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