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如何产生的?【广东高尚医学影像】
结石是导管腔中或腔性器官腔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会对管腔造成梗阻,影响受累器官液体排除,管腔中若存在大量结石,就会出现疼痛、出血或感染的症状。胆囊内形成的结石,会对胆囊粘膜造成刺激,可能导致胆囊慢性炎症,若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还可能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急性炎症。据多项病例分析数据表现,胆结石约有1%-2%的机会诱发胆囊癌。
胆结石的形成,一般具有胆汁析出、沉淀、成核、积聚增长的过程规律,从胆结石形成规律中可分为两类:
胆固醇结石:形成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等成分出现比例失调,从而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饱和状态,产生成晶、析出、结聚,最终成石。
胆色素结石:含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黑色结石常在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胆囊中形成,棕色结石则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胆结石形成的主因往往是细菌感染。
胆结石常见于女性,推测女性发病诱因可能与女性本身雌性激素量,还有运动量减少和多次妊娠有关。当运动或体力劳动减少,胆囊肌收缩力会出现下降,胆汁排空就被延迟,容易产生胆汁淤积,又因为女性本身雌性激素水平较高,影响到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进行是胆囊排空出现异常引起胆汁淤滞,因此有部分绝经后使用雌性激素药物的女性,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而女性妊娠期间血液中胆固醇会相对提高,这就增加了沉淀产生的几率,从而提高胆结石形成的可能。
胆结石按照类型的不同,产生的症状也有所区别:
胆总管结石:常见于胆总管下段,随着结石的增多或增大,结石的堆积或移位,最终很大机会累及肝总管,进而产生剧烈胆绞痛或黄疸。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总管中形成,或由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到胆总管形成。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
胆囊结石: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病症,若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管梗阻,则出现右上腹胀不适或痛疼,偶有患者会出现夜间腹痛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若无并发急性炎症,一般无明显病症或偶有轻微肝不适或肝隐痛,常在进行B超或CT筛查时被发现。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在进食油脂食物后会出现胆绞痛症状,胆结石在胆管内下移,刺激胆管痉挛,阻塞胆汁流过,因此剑突下和右上腹部会出现阵发性剧烈刀割样剧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结石常用影像学筛查方法:
1. 超声检查
2. 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4.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
5.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6. 超声内镜(EUS)
7. 核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
8. 螺旋CT胆管成像
9. 放射性核素扫描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